《人境庐诗草自序》备课参考文化背景如果说王国维主要是从理论上、学术上反映了中国文化在剧烈动荡时代的转型,作为戊戌变法前后诗歌改良运动的先驱,黄遵宪则更多在观念上、创作上反映了这一文化的转型。黄遵宪(1848—1905)曾任驻日、英使馆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是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晚清“诗界革命”的领袖。晚清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人物,既是政治家,也是诗人,如康有为、谭嗣同、夏曾佑、梁启超等。他们在诗歌领域内主张“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在创作实践上则“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倡导“诗界革命”。但如同他们所进行的变法维新运动一样,他们的诗歌以新典故代替旧典故,仅有新名词而缺乏新的生活素材与诗歌形象,仍然未能取得很大的成功。其中能独辟境界且卓有成效者,首推黄遵宪。黄遵宪很早就有诗歌革新的意识。21 岁时,他就提出“我手写我口”的文学主张。而多年的外交官生涯更是开阔了他的眼界,使他能积极投身维新运动,并在诗歌中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人境庐诗草序》)。光绪二十二年(1896),他称自己的诗作为“新派诗”,表达了欲为群龙之首、领风气之先的想法。他潜心诗歌创作,结成《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诗集。《人境庐诗草自序》则对自己在诗歌方面的追求作出了详尽的说明。其观点大体为最广泛地汲取古代文化和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打破一切拘禁而终“不失乎为我之诗”。他提出“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表明他重视以诗反映不断变化和日益扩大的生活内容;而“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并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表明其诗歌创作的散文化倾向。总体而言,他能清楚地意识到古典诗歌传统不足以表现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知识,要求诗歌与时为变在题材、风格、语汇方面打破一切禁忌,这对于推进诗歌的变革有重要意义;而他的创作有力地扩充了中国诗歌的内容,表现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走向世界、接受世界的姿态。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梁启超逃亡国外,正式提出“诗界革命”口号。他总结了谭嗣同等人的创作教训,认为满纸堆积新名词并不是革命,而是要“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利用传统形式表现新的题材和生活内容。因此,他大力推崇黄遵宪的诗,视为“诗界革命”的典范,当时,部分留学生正在提倡音乐教育,黄遵宪受此影响,写作了《军歌》《幼稚园上学歌》等歌词,被梁启超誉为“诗界革命之能事至斯而极”。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