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歌描绘的意象,体味本诗的意境;2、背诵这首诗;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2、赏析借景抒情的艺术特点;【教学重点】1、熟读背诵这首诗;2、借景抒情的艺术特点;【教学设想】高考古典诗歌的鉴赏要求: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而杜甫的这首《登高》通过动人图景的勾勒,融入作者人生、国事的深沉感慨。不论在艺术特色上,还是在思想内容上,都有鲜明的特征。因此,本堂课的教学,从这两个方面入手,着重抓住诗中的关键字词,品味语言,把握形象,理解诗歌;并从这首诗的赏析中,总结一点古代诗歌鉴赏中情景交融的分析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方法设计】 1、加强诵读训练,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2、讨论法,通过讨论调动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学流程】一、导入: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一天二九相重,俗称“重九”。《易经》云“以阳爻为九”,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古时重阳节的活动内容丰富,有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登高等风俗。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佩戴茱萸的习俗。我们都知道杜甫一直穷困潦倒,好不容易在成都有了一处安身立命之地,好友严武病死,杜甫不得不离开成都,再次开始颠沛流离的漂泊之旅,而这一次的漂泊其实是一条不归路。《登高》就作于离开成都的途中。二、《登高》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 年)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式下,诗人只得继续用心 爱心 专心“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三、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描绘的意象,体味本诗的意境;2、分析情与景的关系3、背诵这首诗;四、讲授新课:1、听录音,注意字音、停顿、节奏;2、自由读,注意①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