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学案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学案_第1页
1/2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学案_第2页
2/2
《故都的秋》导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的结构思路,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2、理解本文情与景的自然融合,领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3、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课堂预习交流】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混沌( ) 潭柘( )寺 一椽( )破屋 驯( )鸽 平仄( ) 椭( )圆 颓( )废 廿( )四桥2、解释下列词语混混沌沌: 一叶知秋: 不能自已: 【学习过程】一、走近作者1、作者生平: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 年留学日本,1922 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 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 年 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2、写作背景:1934 年 4 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迁居到杭州,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过的是“被迫闲散安逸”的生活,到处漂流,写下许多记游散文。1934 年7 月,中国大地连年混战,民不聊生,郁达夫本人也居无定所,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此时,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于是写下了本文。二、走进文本1、 解题“故都”两个字指明描写的 ,含有深切的喜爱与眷念之情,也暗含着对历史的追怀;“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昔日的繁华安宁已逝,因而“都”字传递出一种历史与文化的沧桑感。“秋”字确定了描写的 和 ,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深沉厚重的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眼中的“故都的秋”正是经过千秋岁月淘洗的中国文化的缩影。2、学生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整体把握讨论提纲——(1)、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怀有怎样的情感?并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作分析。(2)、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表明这一特点的句子(文眼)。(3)、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仔细阅读 3-11 段,梳理本文围绕“秋”描写了哪些“形”即关于“故都的秋”的景物?这一组组特定的核心景物(意象)构成了一幅幅“故都之秋”的画面。(4)、小组讨论交流:我们在作...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学案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