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泪珠与珍珠》合作交流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1.作者给文章取名为“泪珠与珍珠”,其含义是什么? 提示:对于文题的分析,应当考虑文章主题、作者的感情以及炼字等方面,在这篇文章中应着重考虑文章的主题。参考答案:眼泪是情感的自然外观,纵横倾泻的泪是因感情浓烈而醇厚,就如珍珠的形成,虽有苦痛的过程, 但追求的目标,甚或结果是令人激动的,它们都有令人咀嚼不尽的意味、丰富的价值。2. 文中引用了杜甫的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应如何理解?提示:引用是文章写作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法,在理解是要结合所引用内容的原意和在文中所要传达的意思。参考答案: 征人出发的场面,杜甫觉得太惨了,一个人对着中年男子走的方向自言自语,那种发痴发呆的神情, 更显出其茫茫然的心理。照说抒发悲愤一般要把感情往外发泄,可是此处却似乎在往里收。“使眼枯”、 “泪纵横”本来可以作淋漓尽致的刻画,但杜甫却加上了“莫”和“收”。“不要哭得使眼睛发枯,收起奔涌的热泪吧。”然后再用“天地终无情”来加以堵塞。“莫”、“收”在前,“终无情”在后一笔煞住,好像要人把眼泪全部吞进肚里,这就收到了“抽刀断水水更流”的艺术效果。这种悲愤也就显得更深、更难控制,“天地”也就显得更“无情”。3.在第二段中引用了冰心的文句“雨后的青山, 好像泪洗过的良心”,简要分析其妙处。提示:这一问题涉及文中的重要语句的修辞手法的内涵,可以结合文章的内容作多角度的理解。参考答案: 作者在第二段中引用了冰“雨后的青山, 好像泪洗过的良心”,又说到当时只“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不难看出,本体和喻体两者的关系之妙,雨后的青山形象可感且有颜色,而良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把具体的青山比做抽象的良心, 别具一格。4.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神”结合的?提示:这一问题是对文章构思的分析,“形”“神”也就是文章的形式与内容,在分析时要注意两者的联系性。参考答案:本文构思新颖,形式自由,一线穿珠。作者联想自然,由英文课本中的两句话扩散开去,想到谢冰心的散文,想到幼稚的回答,想到杜甫的诗句,想到小孩子的牵挂,想到阔别相聚的老泪纵横,想到蚌生珍珠,想到观音的泪、基督徒的泪,形式可谓自然舒展,但贯穿全文的都是作者的一颗探寻的“心”,作者是调度自如的“主帅”,在众多的材料中“沿波溯源”,获取神韵,探求人生的真谛,评判人生的境界。“形”“神”的结合点是那两句话:“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