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者是怎样解释“清高”一词的意义的?参考答案:所谓“清高”,辞海解释为“不慕荣利,洁身自好”,应该是含有褒扬之义的,作者认为“清”即是“清白正直,不搞邪的、歪的”也是有褒赞之义的。在中国人的词汇中,凡跟“清”字搭上关系的,往往有称誉的意思,如:卓越才能者名为清才,志行高洁者称为清士,儒雅文章则说清文,廉洁奉公者颂为清官,纯洁之友情则誉为清交,如今清字与“高”沾上了,想来该是顶量级的称誉了吧,然作者说“高”非是“高风亮节、德高望重”之“高”,而总要带上“孤高或孤僻”,甚至是“孤高”。苏轼有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谓高矣,又是多么的孤独啊,看来清高是要有一定的代价的,海子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种与幸福生活的距离,是一种与现实格格格不入,丅高的代价就是“孤独”。因此“清高”的名声首先落到那些遗世寂居的文人隐士头上。2.简要概括本文的思路。参考答案:文章开头为我们分析了“清高”一词的含义,接着举出许由、陶渊明的例子来说明古人对“清高”的理解。许由有君临天下的能力和机会,却不屑于为人君;陶渊明有才艺,可以作为做官的资本,却辞职归隐。通过这两个例子,作者说明了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心理中,“清高”是一种与世俗的价值取向相悖离的行为和思想。清高的人一般不趋同于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因而不会获得较多的物质享受和社会地位(即所谓的“富”和“贵”)。又因为这些人都具有常人不及的才能,所以在历史上人们一直以“清高”二字来褒扬他们。接下来作者又举李白、孟浩然两例,说明“清高”标准在人们心目中的不确定性。李白和孟浩然都因为诗才而有很高的知名度,都不被君王重用。李白是因为用世之心过于急切,缺乏恬退风度而不够“清高”标准。孟浩然归隐后有恬淡之心,却也不是世所公认的“清高”样板这表明世人用于界定“清高”的标准既严格又模糊。作者以这种标准的不确定性证明,“清高”在传统文化里并不是一个必须弄清楚的概念,它只代表着一种不从众的情感态度、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可见“清高”算不上是一个重要的为人处世的准则,更算不得是对一个人的较高的评价。最后说到“清高”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中,“不仅未见疲软,反有坚挺之势”,无论富贵与否,人们都乐于用“清高”来装点自己。“清高”的概念继续被人有意无意地维护着。① 清高的含义:清白正直、高风亮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