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蹄【题解】本篇表现了庄子反对束缚和羁绊,提倡一切返归自然的政治主张。全文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以“伯乐善治马”和“陶、匠善治埴、木”为例,寄喻一切从政者治理天下的规矩和办法,都直接残害了事物的自然和本性。第二部分至“圣人之过也”,对比上古时代一切都具有共同的本性,一切都生成于自然,谴责后代推行所谓仁、义、礼、乐,摧残了人的本性和事物的真情,并直接指出这就是“圣人之过”。余下为第三部分,继续以马为喻,进一步说明一切羁绊都是对自然本性的摧残,圣人推行的所谓仁义,只能是鼓励人们“争归于利”。在庄子的眼里,当世社会的纷争动乱都源于所谓圣人的“治”,因而他主张摒弃仁义和礼乐,取消一切束缚和羁绊,让社会和事物都回到它的自然和本性上去。文章对于仁义、礼乐的虚伪性、蒙蔽性揭露是深刻的,但追慕上古社会的原始状态则极不可取,“无为自化”的政治主张也是消极的,回避现实的。【原文】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①,翘足而陆②,此马之真性也。虽有義台路寝③,无所用之。及至伯乐④,曰:“我善治马。”烧之⑤,剔之⑥,刻之⑦,雒之⑧连之以羁⑨,编之以皁栈⑩,马之死者十二三矣(11)。饥之,渴之,驰之(12),骤之,整之(13),齐之,前有橛饰之患(14),而后有鞭之威(15),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16),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鉤,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鉤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17)”,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注释】① 龁(h é):咬嚼。② 翘(qi á o):扬起。陆:通作踛(l ù),跳跃。③ 義(é):通“峨”,“義台”即高台。路:大,正;寝:居室。④ 伯乐:姓孙名阳,伯乐为字,秦穆公时人,相传善于识马、驯马。⑤ 烧之:指烧红铁器灼炙马毛。⑥ 剔之:指剪剔马毛。⑦ 刻之:指凿削马蹄甲。⑧ 雒(lu ò)之:“雒”通作“烙”,指用烙铁留下标记。⑨ 连:系缀,连结。羁(j ī):马络头。 (zhì):绊马脚的绳索。⑩ 皁(z à o):饲马的槽枥。栈:安放在马脚下的编木,用以防潮,俗称马床。(11)十二三:十分之二三。(12)驰:马快速奔跑;下句“骤”字同此义。“驰之”、“骤之”,意指打马狂奔,要求马儿速疾奔跑。(13)整:整齐划一;下句“齐”字同此义。“整之”、“齐之”,意指使马儿步伐、速度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