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讲析陈鼓应、兰喜并第一章解读整章都在写一个“道”字。这个“道”是形而上的实存之道,这个形上之“道”是不可言说的:任何语言文字都无法用来表述它,任何概念都无法用来指谓它。“道”是老子哲学上的一个中心观念,在《老子》书上它含有几种意义:一、构成世界的实体;二、创造宇宙的动力;三、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四、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本章所说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限的潜在力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藏力之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无”“有”是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一个活动过程。老子所说的“无”,并不等于零。只因为“道”之为一种潜藏力,它在未经成为现实性时,它“隐”着了。这个幽隐而未形的“道”,不能为我们的感官所认识,所以老子用“无”字来指称这个“不见其形”的“道”的特性。这个“不见其形”而被称为“无”的“道”,却又能产生天地万物,因而老子又用“有”字来形容形上的“道”向下落实时介乎无形质与有形质之间的一种状态。可见,老子所说的“无”是含藏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乃蕴涵着无限之“有”的。“无”和“有”的连续,乃在显示形上的“道”向下落实而产生天地万物时的一个活动过程。由于这一个过程,一个超越性的“道”和具体的世界密切地联系起来,使得形上的“道”不是一个挂空的概念。本章只在说明:一、“道”具有不可言说性,“道”是不可概念化的东西。二、“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始源。其余的文字都是一个形容词。许多人以为老子的道理很玄虚,所谓“玄之又玄”。其实老子这句话只说明在那深远而又深远的根源之处,就是万物所从出的“道”。至于老子说“道”不可名,事实上他已经给了我们一些概念,即“道”之不可言说性与概念性等。在二十五章上,老子说到这个形而上之实存体是个混然状态的东西,无以名之,勉强用一个“道”字来称呼它,这只是为了方便起见。老子说到“道”体时,惯用反显法;他用了许多经验世界的名词去说明,然后又一一打掉,表示这些经验世界的名词都不足以形容,由此反显出“道”的精深奥妙性。第二章解读老子认为形而上的“道”是绝对的、永恒的(如第二十五章所说的“独立不改”),但是形而下的一切现象都是相对的、变动的。本章以美与丑、善与恶说明一切事物及其称谓、概念与价值判断,都是在对待的关系中产生的。而对待的关系是经常变动着的,因此一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