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田野研究》感悟之一 终于读完了谭轶斌老师的《阅读教学田野研究》,我注意到了谭老师说的一句话:“相关部门可以帮教师找导师,可以让他接受有效培训,但没有办法使一名语文教师从骨子里成为具有放立意识和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这一切唯有靠他自己。在课余,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游牧者,他看各种各样的书籍,思考各式各类的问题:在课堂上,他将自己的激情和理性融汇,对学生的各种想法加以判断和引导。他张扬起自身的教学内驱力,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不是死盯分数。”这句话并不是出自这本书,而是出自她的一篇文章。看完这句话,我被打动了,但同时又感到很无奈。 我相信,任何一个语文教师不愿意盯着学生的分数,而是愿意带领学生走进一个充满知识和审美感受的世界,无功利无目的地畅游书海,体会知识的快乐,体验思考的愉悦。但是应试的现实让语文教师饱受“二元困境”的折磨:分数关乎学生的未来,知识与思想关于学生更长远的未来。于是在“近处”与“远处”之间,语文教师难以取舍,只能陷入一个“既…又…”的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尴尬局面,例如“既应试又素养”、“既工具又人文”、“既功利又超然”等等。于是在这种“既…又…”中,语文的“性”多元化了,课堂教学内容游离了,阅读与写作变质了,语文老师的价值也越来越模糊了。 领导说:“语文就是这个鬼样子”,分数总是提不上去。考虑到语文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局面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追求分数、为分数奋斗的结果只能是让语文教师变成“教书匠”,“匠”意味着一种技术活,技术也就意味着熟练与灵巧,同时也意味着精神与灵魂的缺失。谭轶斌老师提出的“语文老师成为具有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这个观点正是对这种“匠人”意识的反拨。 “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看似容易实现,其实需要一辈子去践行,而且其高度也并非常人能够企及。陈寅恪提出了“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是对知识分子的精神内蕴的理想概括。“独立”,意味着语文教师不受政治意识形态、具体行为规范的约束,具有自己的观点,并且付之于行动。“批判”,意味着反抗意识,反抗主流观点,具有冷静的反思意识。“教师”到“知识分子”意味着一种身份的变化。思想的游牧者,不仅要求语文教师知识丰富,更要求具有丰富的思想含量。谭老师接着说:“语文教师应时常反思:我有没有使自己的课堂成为一个真正的精神家园?我是不是陪伴着学生在进行一次次精神的散步?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