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年公民》【课文背景知识】 郭小川(1919—1976),河北丰宁县人。1937 年参加革命,后长期在新闻、宣传、文艺部门工作,并坚持诗歌创作。先后出版《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雪与山谷》、《将军三部曲》、《甘蔗林——青纱帐》、《郭小川诗选》等十余本诗集。 郭小川作为一位著名的“战士诗人”,他的诗歌始终与时代共同着脉搏,从中可以“看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听到时代前进的声音”。诗人还善于把强烈的时代精神与自身日益成熟的诗歌艺术结合起来,借助浓郁的抒情、鲜明的形象和巧妙的构思,触动读者的心灵并引起长久的思索。他曾采用阶梯式、民歌体、自由诗、新辞赋体等多种诗体形式进行创作尤其是在学习我国民歌和古代诗歌、词赋的表现手法,倡导与实践新格律体诗歌创作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955 年至 1956 年间,郭小川陆续写成总题为《致青年公民》的组诗。课文节选的这首诗歌即为组诗中的一首。它既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又是一首宣传鼓动诗。诗人采用充满革命激情而又富于鼓动性的语言,向人们揭示时代生活的真谛,召唤和鼓励青年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祖国,敢于“向困难进军”,勇于“投入火热的斗争”。 诗句响彻着时代的声音,体现着时代的精神。他的这类诗作感情汹涌中闪射出真理的光芒,使这类诗作成为响亮的战鼓,时代的号角,因而受到青年读者广泛热烈的响应。 诗人采用了马雅可夫斯基阶梯诗的形式。诗句简短有力,节奏鲜明,有如阶梯一样的诗行排列,造成热情奔放的气势。因其便于在群众集会上朗诵,此后成为政治抒情诗创作较为理想的诗体形式。 【课文阅读指导】 这是诗人郭小川 1955 至 1956 年以“致青年公民"为总题写的组诗中的第一首,最初发表在 1955 年 10 月《人民文学》上。1955 年,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召开,诗人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火一般的激情,写了这首诗,号召和鼓励青年积极响应时代的召唤投入火热的生活,勇敢地挑起建设祖国的重担,完成先辈未竟的事业,为改造大自然、创造新生活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原诗较长,选入教科书时作了删节,主要删去了与当时政治背景联系过多的内容。 开篇诗人用称呼转变的方式,点明了题意。青年人的身份,不应该再称作“年轻人”。这不仅因为他们“嬉游的童年”已经过去,更是因为他们已经“成为我们祖国的精壮的公民”,这意味着青年人已不再是自然人,已经成为社会人。 接着诗人呼吁青年人“投入火热的斗争”,即崭新的生活,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