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中语文素材高中生必备文学知识—《庄子》全解全译:外物

高中语文素材高中生必备文学知识—《庄子》全解全译:外物_第1页
1/7
高中语文素材高中生必备文学知识—《庄子》全解全译:外物_第2页
2/7
高中语文素材高中生必备文学知识—《庄子》全解全译:外物_第3页
3/7
《庄子》全解全译:外物【题解】“外物”是篇首的两个字,用来作为篇名。全文内容依旧很杂,但多数文字在于讨论养生处世,倡导顺应,反对矫饰,反对有所操持,从而做到虚己而忘言。全文大体分为九个部分。第一部分至“于是乎有僓然而道尽”,说明外在事物不可能有个定准,指出世俗人追逐于利害得失之间,到头来只会精神崩溃玄理丧尽。第二部分至“曾不如早索我枯鱼之肆”,写庄周家贫前往借贷的故事,借以说明顺应自然、依其本性的必要。第三部分至“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借任公子钓大鱼的故事,讽刺眼光短浅好发议论的浅薄之士,比喻治理世事的人必须立志有所大成。第四部分至“无伤口中珠”,讽刺儒家表面倡导诗、礼,暗里却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第五部分至“奈何哉其载焉终矜尔”,写老莱子对孔丘的训示,指出“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闭其誉”,倡导顺应便能每事成功的主张。第六部分至“与能言者处也”,借神龟被杀的故事,说明“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的道理,因而只得一切顺其自然。第七部分至“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通过庄子和惠子的对话,指出“无用之为用”的道理。第八部分至“亦神者不胜”,讨论修生养性,批评了驰世逐物的处世态度,提倡“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的生活旨趣,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中心又在于内心要“空虚”,因为“空虚”就能容物,“空虚”就能顺应。余下为第九部分,进一步阐明顺应自然的观点,反对矫饰,反对有所操持,希望能做到遗物而忘我,最终进入到“得意而忘言”的境界。【原文】外物不可必(1),故龙逢诛(2),比干戮(3),箕子狂(4),恶来死(5),桀纣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6),故伍员流于江(7),苌弘死于蜀(8),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9),故孝己忧而曾参悲(10)。木与木相摩而然(11),金与火相守则流(12)。阴阳错行(13),则天地大絯(14),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15),乃焚大槐。有甚忧两陷而无所逃(16),螴蜳不得成(17),心若县于天地之间(18),慰昬沈屯(19),利害相摩,生火甚多(20);众人焚和(21),月固不胜火(22),于是乎有僓然而道尽(23)。【译文】外在事物不可能有个定准,所以忠良之士关龙逢被斩杀,比干遭杀害,箕子被迫装疯,而谀臣恶来同样不能免于一死,暴君夏桀和殷纣也同样身毁国亡。国君无不希望他的臣子效忠于己,可是竭尽忠心未必能够取得信任,所以伍子胥被赐死而且飘尸江中,苌弘被流放西蜀而死,西用心 爱心 专心...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中语文素材高中生必备文学知识—《庄子》全解全译:外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