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意境的特征》课堂实录师:请大家翻到 28 页,今天我们上第七课《文学意境的特征》。昨天的预习作业,我发了张表格,让大家填写,看看大家做的如何?(师走到第一、二排低头巡视,发现有一女生没做)师:文学意境有哪三个特征?生齐答: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师板书课题及三个特征)师:我个人认为“虚实相生”最为主要。原因有三点:“虚”就是上面的“情”,“实”就是那个“景”,下面的“韵味”从何而来啊?就是从“虚”而来。(师指着板书进行解说)而且我发现同学在第二点上问题较多,那么我们就再看一遍,希望通过反复读对有些问题能得到解决。1:03学生翻到写“虚实相生”的那部分语段,低头默读。1:08师:看完了吧?大家回顾思考一下,这部分是如何讲“虚实相生”的?可分为几部分?生:(捧书读语段)“古人通过……解释了何谓虚,……解释了何谓实”接下来举例做具体说明(师:举了什么例?生:《游园不值》),然后作者说了“虚”“实”的关系,“虚是实的升华……”师:(自问自答)怎么做到虚实相生呢?(师边板书边总结)师:现在我们先看例子,一般例子较为形象,易理解。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怎样通过举例说明虚实,何谓虚,何谓实,虚实之间如何相生?生:1、2、4 句是实景。师:有什么景物?生:青苔、柴扉、红杏师:怎么写虚的?生:“春色满园关不住”是联想,是虚写。师:由春色还想到什么?(生答不出来)可以想到哲理、思考一下。用心 爱心 专心生:美好的东西总是关不住的。师:对,这里有两层虚景。1:15师:大家想想,还有什么例子可以来说明虚实相生的?我们学了很多古诗。(生答不出来)师:宋朝的诗多带理趣,我们可以来谈谈宋诗。(生无反应)比如苏轼、黄庭坚?(生无反应),还记得苏轼的《题西林壁》吗?(生无反应)“横看成林侧成峰……”哪些是实,哪些是虚?生:前两句是实,后两句是虚。师:虚的是什么呢?生:人有时总会当局者迷。师:再想想,它应该是说该如何正确看待事物,不要身在此山中,要有距离。师:再如《登鹳雀楼》,最后两句是虚,反映一个哲理,要勇于攀登。(师生彼此参与交替回答)1:17师:下面我们来看关系。文中有两行点着重号的文字,大家读一下。(生齐读,师板书)师:此句总结了两者的关系,虚要实来表现,实要虚来统摄。老师这里有几个例子(放 PPT)我们该怎么表达“天涯游子断肠人”这种情景呢?(放“枯藤老树昏鸦……”)有几个景物?生:枯藤、老树、昏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