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死,是爱》自学指导一、这是十四行体的抒情诗,虽然篇幅不长,但充分体现了抒情诗的魅力,即:不是简单地抒发一种感情,而是展开一段丰富、曲折的情感过程。这首诗开始以回忆的语调,感叹了有关时间的“诗人的古调”,继而反观自己命运的不幸、死亡的威胁,满怀哀伤,但在最后调子又昂扬起来,诗人自己设计了一场问答,肯定了“爱”的力量。从开头到结尾,起承转合,令人回味无穷。二、诗中有一个关键的意象“神秘的黑影”,它的出现为诗歌染上一种不祥、可怕的氛围,但最后那“银铃似的回答”,又驱散了这种氛围,使诗意豁然明朗。三、这首诗讨论的是“死亡”和“爱”的关系。从某个角度说,它们都具有不可抗拒的性质,同样笼罩了人的生命。对于患病的诗人来说,这彼此对立的两种力量,却同时作用在她身上,形成戏剧性的冲撞,而爱的胜利也是人脆弱生命的价值所在。参考资料一、关于白朗宁夫人伊丽莎白·巴雷特·白朗宁(1806—1861),19 世纪英国女诗人。自幼体弱多病,早年坠马致伤,长期卧病在床。但她有强烈求知欲。她的诗篇受到诗人罗伯特·白朗宁青睐。他俩通信,并相爱成婚,客居意大利。她在那里投身于奥地利摆脱意大利统治的解放斗争。著有抒情诗集《葡萄牙的十四行诗》等。她的诗歌的特点为语言流畅,感情细腻。伊丽莎白·巴雷特·白朗宁是罗伯特·白朗宁的妻子。夫妇二人都是 19 世纪英国杰出诗人,都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当罗伯特向伊丽莎白求爱时,她暗中陆续写了 44 首充满真情实感的十四行诗,抒发了自己对心上人的坚贞爱情。可是她始终深藏这些诗篇,直至结婚后才拿给丈夫看。一天,她把这些十四行诗的诗稿偷偷放进丈夫的衣袋里,对他说如果他不喜欢这些诗,就把它们销毁。罗伯特·白朗宁看了这些诗后,深受感动,对妻子说:“我不敢把这些自莎士比亚以来写得最好的十四行诗仅留给我自己欣赏。”于是,这些诗得以公开发表。伊丽莎白·白朗宁曾对一位葡萄牙古典诗人十分敬佩,丈夫就给她起了一个绰号:“小葡萄牙人”。她的这个诗集因而得名:《葡萄牙的十四行诗》。这个著名的爱情诗集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系列十四行诗的范例,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佳作。精练的诗句和横溢的才华,充分体现了热恋中的女诗人对未来丈夫的真挚感情。这个诗集的出版,曾被视为英国诗坛上的一段佳话。诗集中不少佳作被誉为英国诗歌中的珍品,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和赞赏。(选自《外国抒情诗赏析辞典》,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