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08年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学案(中国政治文明历程)

2008年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学案(中国政治文明历程)_第1页
1/85
2008年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学案(中国政治文明历程)_第2页
2/85
2008年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学案(中国政治文明历程)_第3页
3/85
模块一 中国政治文明的历程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演进★ 知识整合一、中国古代的政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产生及维持的原因(1)理论基础:华夏族共同的社会文化传统,有利于这一制度的长期维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流派大都强调“大一统”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成功,儒家思想在汉代的胜利,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莫定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 (2)经济根源: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封建的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保护他们的土地私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 (3)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新兴地主阶级为反对奴隶主贵族的需要,改革变法,封建制逐渐形成。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4)地理原因: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也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2、演变过程(1)萌芽——战国时期:①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的主张。②实践上,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除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初步确立。(2)创立——秦朝:①内容: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行郡县、颁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②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的结合起来。③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是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④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注意:秦始皇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及其历史影响)(3)巩固——西汉:①内容:实行刺史制度;西汉推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②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4)完善——隋唐:①内容:隋首创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和科举制(选官制度),唐朝继承并完备,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其特点是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又把最高行...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2008年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学案(中国政治文明历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