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工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在过去二十年中,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标致是农村工业的迅速发展。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致了中国农村工业的高速增长呢?在农村工业的起飞和发展的过程中,哪些因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呢?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 1978-1997 和1970-1997 两组不同时间跨度的分省数据样本,试图对此问题给出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并检验文献中既有的各种假说。计量结果表明,中国政府发展战略在改革前后的转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制于发展战略的变化。一、中国农村工业的发展特征与理论争论 再改革开放以前,由于中国政府长期以来推行赶超战略,农村工业化的进程非常缓慢 (林毅夫、蔡昉、李周,1994)。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偏离了中国自身的禀赋结构,为了战略的推行,农产品的价格被人为低估,以降低产业工人的生活成本。此外,农村合作社也极大地妨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Lin, 1992; Wen, 1993),农业剩余被进一步降低。这些均造成了农村资本积累的缓慢,从而使农村工业无法得到其发展所需要的初始资金。中国农村工业发展的起步是从 70 年代初开始的,1978 年以后则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时期[1]。在这 20 多年的历程中,中国农村工业的发展有几个重要特点值得注意:第一,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大多数资本最初来源于农业剩余,而后来源于乡镇企业自身的积累。国有银行体系所提供的信贷是非常少的;第二,乡镇企业的经营主要集中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尽管沿海地区的某些乡镇企业目前已经开始朝着资本密集型的方向发展;第三,乡镇企业的产权结构是多样化的,不过九十年代以来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均开始向私有制企业的方向转变;第四,乡镇企业和城市工业在多个方面均发生着联系,乡镇企业可以从城市企业那里获取技术、设备、人员以及市场渠道,并最终形成城市企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第五,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在地区间的分布是相当不平均的。例如,上海乡镇企业产出在农村社会总产出的份额为 86%,而西藏只有 4%。下文的分析将说明,对于农村工业发展特点的总结,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其背后所隐含的决定因素。 (一)资本积累在改革初期,有两个因素对乡镇企业初始的资本积累起到了贡献。第一,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被逐步削弱,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相对缩小。第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民的积极性,大幅度地提高了八十年代上半期的农业产出和收入 。这两个因素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