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届高三地理总复习教案: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核心突破】1.地球的内部圈层 内部圈层地壳由岩石组成的地球坚硬外壳地表至莫霍面之间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相对于其他内部圈层而言厚度很薄地幔介于地壳和地幔之间的圈层莫霍面至古登堡面之间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中有一软流层为岩浆的发源地地核地球的核心部分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是液态2.地壳的物质循环3.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判断依据构造地貌实 例形态岩层顺序地形成因用心 爱心 专心褶皱背斜上拱中间老、两翼新山岩层上拱而成山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谷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而成谷岩层下弯而向斜下弯中问新、两翼老谷成谷山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而成山断层地垒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于两侧上升块状山地庐山、泰山地堑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于侧下沉裂谷、凹陷地带 东非大裂谷、汾河谷地、渭河平原4.地质构造的规律与意义(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2)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天然气密度小,分布于背斜顶部,水密度大,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矿床位置:例如,岩层中吉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雨水容易汇集.隧道可能变为水道。(6)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烈度会变大。 5.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地貌特点 (1)不同的区域主导外力作用不同: ① 干旱地区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②湿润地区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③高山地区以冰川侵蚀作用为主;④沿海地以海浪侵蚀作用为主。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 ① 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② 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用心 爱心 专心 ③ 风力作用:在干旱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6.板块边界与地形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