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届高考历史热点“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热点链接】1、联合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气候变化峰会 2009 年 9 月 22 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来自 90 多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了为期一天的会议。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峰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次气候变化峰会是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倡议下召开的,目的是敦促各国领导人为当前的气候变化问题国际谈判提供政治指导,推动国际社会在今年年底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新的温室气体减排协议。来自美国、中国、日本、法国、卢旺达、瑞典和哥斯达黎加等国的领导人在开幕式上发表了讲话,就气候变化问题阐述了本国立场。此次联合国气候高峰会议给全球组织气候变暖的努力注入了新的动力。2、2009 年 12 月 7 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 15 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 5 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这一会议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此次会议有 192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其中仅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就超过 100 人。《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 2012 年即将到期,本次会议持续到 12 月 18 日,主要任务是确定全球第二承诺期(2012 年到 2020 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安排。中国在至关重要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前夕宣布量化减排目标,显示了中国继续加大力度、减少经济发展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坚定决心。中方希望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并切实坚持和兑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考向指引】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史范围:1、道家、儒家思想中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古代的自然生态保护意识。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耕区域缩小,畜牧区域因少数民族的内迁有所发展,两汉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有所缓解。隋唐时期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造成不利影响。清朝前期人口剧增,盲目垦荒,对环境也造成了破坏。3、洋务运动时期汉阳铁厂的选址违背了规律,影响到了自然环境;建国后的 50 年经历了三次资源环境恶化:一是 1958 年“大跃进”导致的第一次资源环境恶化,二是“文化大革命”导致的第二次资源环境恶化,三是改革开放之初的第三次资源环境恶化。前两次均系国家当时领导人的决策失误所造成的,而第三次则是人口惯性增长和粗放型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建国后环境保护工程、政策与法制。世界近现代史范围:三次工业革命的新能源;三次工业革命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能源与国际关系;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