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生活与消费考点一货币的本质1.(2015·安徽文综,3,4分)某国去年的商品价格总额为20万亿元,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4万亿元。假如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今年商品价格总额为30万亿元,不考虑其他因素,理论上今年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A.5万亿元B.6万亿元C.7.5万亿元D.10万亿元解析本题所考查知识较简单,只要记住公式即可选出。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30÷(20÷4)=6(万亿),正确答案B。答案B2.(2015·福建文综,31,4分)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当一国的通货膨胀率持续以两位数的水平变化时,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B.百姓的储蓄意愿明显降低C.生产者投资欲望减弱D.工薪阶层处于有利的地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通货膨胀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货膨胀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对人民的生活都具有明显的危害性,A项明显错误,不选;生产者投资欲望减弱应该是通货紧缩的危害,C项舍去;通货膨胀下,纸币贬值,对于工薪阶层非常不利,D项错误;在通货膨胀情况下,钱不值钱,存在银行会更加贬值,老百姓的储蓄意愿会明显降低。正确答案B。答案B3.(2015·北京文综,34,4分)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不能成立的是()A.由于林则徐在1839年采取禁烟措施,从事鸦片贸易的外国商船只能转航东南亚,致使1840年春孟加拉、新加坡等地的鸦片价格暴跌B.《管子·轻重篇》提出“币重而万物轻,币轻而万物重”,揭示了货币流通量的多寡与货物价格的高低成反比例的规律C.有统计表明,1700~1900年间,随着营养价值、热量、人均产出更高的土豆在欧洲大陆逐步推广,农村劳动力得以解放,因此,在控制其他因素后,越适宜种植土豆的地区,城市化水平提高越多D.有研究认为,工业革命之所以发生在英国,是因为当时英国的工资水平很高,因此蒸汽机等节省人力的发明得以大规模推广解析本题考查货币币值与商品价格的关系。解答本题要注意审题,是一道逆向选择题,要求选出不能成立的选项。林则徐采取禁烟措施,中国对鸦片的需求迅速减少,可能导致孟加拉、新加坡等地的鸦片价格暴跌,因此A说法与题中要求不符;《管子·轻重篇》提出“币重而万物轻,币轻而万物重”,意思是如果钱很值钱,那么相比之下,货物就不值钱;如果钱不值钱,那么货物就显得很值钱。而货币本身是否值钱,全在供应,即钱数量的多少。但并未揭示出货币流通量的多寡与货物价格的高低成反比例的规律,因此B说明不能成立;C、D均成立。答案B4.(2014·江苏单科,7,2分)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下列选项中,使我国货币需求量增加的因素有()①人民币流通速度下降②信用卡的广泛使用③人民币境外流通规模扩大④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本题综合性强。货币的需求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故①正确;人民币境外流通规模扩大,货币需求量增加,故③正确。信用卡的使用可以减少现金的使用,一般不会增加货币的需求量,排除②;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不能推导出我国货币需求量增加,排除④。答案B在现代经济运行中,货币发挥着重要作用。回答第5题。5.(2013·海南单科,1,2分)2012年某国国民经济总体上是平衡的。假设2013年该国待售商品量增加14%,货币流通速度提高5%,物价水平上涨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国民经济要保持平衡,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应()A.减少11.8%B.增加11.8%C.减少16.2%D.增加16.2%解析假设2012年某国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1,根据货币流通公式即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可知,2013年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1+14%)(1+3%)÷(1+5%)≈1.118,比2012年增加了(1.118-1)×100%=11.8%,故选B。答案B6.(2012·新课标全国,12,4分)货币最早是以足值的金属货币形式出现的。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流通中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并逐渐取代了金属货币。纸币之所以能取代金属货币,是因为()①纸币容易生产,且同样具有充当贮藏手段的职能②使用纸币能够有效降低货币制作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