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届一轮复习知识回扣:世界现代部分一、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两极格局的形成两个原因: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扩张产生矛盾;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三个对峙: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军事上,北约与华约。四个过程:雅尔塔体系——奠定基础;两大阵营出现——初步形成;“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北约和华约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影响:造成西欧依赖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造成部分国家分裂(德国和朝鲜);导致国际局势紧张(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2.多极化趋势出现(2)欧共体背景:二战后,西欧逐渐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美苏的控制和威胁;西欧各国经济联系加强。过程: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签订《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共同体(1967)影响:促进欧洲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2)日本崛起原因:推行民主化改革;美国扶植;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重视科技和对外贸易。结果:20 世界 80 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影响: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3)不结盟运动原因:二战后诞生了许多民族独立国家,为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民族独立,新独立的亚非国家主张团结合作。形成:1961 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举行。意义: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美苏两极格局。(3)中国崛起:1971 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3.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瓦解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2)多极化趋势表现:欧洲进一步走向联合,欧盟成立及扩大;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俄罗斯的军事力量可与美国抗衡;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提高。影响: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3)国际格局变化的根源在于实力的增减,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在于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和全球化。二、20 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与发展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向社会主义过渡① 过渡方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② 内容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