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 14 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理解“开眼看世界” 新思想产生的原因;(2)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综合评价“中体西用”思想;(3)识记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4)了解鸦片战争后到 19 世纪末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2.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进行问题探究、比较,树立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2)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讨论法;3. 探究法。【教学内容】1.“开眼看世界”:(1)背景① 鸦片战争前,清王朝危机四伏,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英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② 有识之士(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外患日深的历史条件推动下,面向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2)概况① 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四洲志》和《各国律例》;仿制船炮,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开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②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3)意义(影响)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 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过渡:正如当代历史学家戴逸所说的“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很可惜,在当时,大多数人只把《海国图志》视为“识夷情”的入门书,很少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实践,真正发展并实践这一思想的是在 19 世纪 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清朝政局内忧外患。过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总想把西方专心 爱心 用心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来稼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努力是注定会失败的。从而过渡到维新变法。(2)维新变法思想① 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