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 自主预习篇 【语文百花苑】 在一个地铁车站 [美]庞德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1913 年,意象派诗人庞德在巴黎协和地铁站下车时,突然间,“看到了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了一个,又看到了一个,然后是一个美丽儿童的面孔,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女人”。由此一种“突发的情绪”油然而生。一整天他都努力寻找能表达感受的句子,先是写作大段的诗,然后成了“小块小块的色彩”,几经辗转,几经推敲,一年之后,世界上出现了《在一个地铁车站》。 本诗采用比拟和想像的手法,表达社会虽有其黑暗的一面,但美丽与生机是并存其中的;人生虽然艰难,但希望与机遇是伴随其中的,因此,在逆境中,不应丧失信心,在顺境中,应保持忧患意识。 【文本链接】 1.走近作者 本文是其第一幕。萨缪尔•贝克特(1906—1989),生于爱尔兰,1937 年定居巴黎,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贝克特的创作有诗歌、小说、戏剧等。1969 年,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而荣获诺贝尔文学获。 2.背景资料 荒诞派戏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法国,20 世纪50 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贝克特等剧作家的剧作。这些作家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这些作品呈现在舞台上的形象是光怪陆离、荒诞不经的。这些作品逐渐地获得社会承认,并被不少国家竞相上演。在法国戏剧影响下,其他国家也相继出现了一些从事这种新戏剧创作的剧作家。60 年代初,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给这一流派定名为荒诞派戏剧。 贝克特出生于 20 世纪初,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人类所遭遇的劫难使他忧虑、迷惘,感到极大的悲观与绝望。虽然他积极参加了法国反纳粹的地下抵抗运动,曾受到盖世太保的追捕,但战争那可怕的阴影始终在心头难以忘却。而“二战”后西方社会信仰坍塌、物欲横流的现实,又使他和西方民众共同感受了未来的渺茫与无望。他在此时创作出《等待戈多》是不奇怪的。 作为侨居法国的爱尔兰裔作家,贝克特早年结识了同样侨居巴黎的爱尔兰作家乔伊斯,深受其现代派文学创作的影响。他在 23 岁时写的论文《但丁、布鲁诺、维柯、乔伊斯》中,就指责当时的读者只愿意“不费劲”地阅读“形式与内容严格分离”的作品,而不愿意接受像乔伊斯小说那种“直接表述”的作品,因而主张将作品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