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有利于我们顺利地阅读文言,理解文章的内容。特别在做高考卷中的翻译题时,我们根据古代汉语中的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特点,胸有成竹地攻克考题中的句式难点,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一、判断句判断句是指对事物的属性进行肯定说明,或否定说明的句型。㈠“者也”句式这种句式或者“者也”俱全,或者“者也”缺少其一,“者也”成为辨别判断句的标志,例如:⑴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杜牧《阿房宫赋》)此例用“……者,……也”句式,表示肯定判断,其中的“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用“非……也”句式表示否定判断。⑵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此例中“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⑶ 栗者,民之所种。(黄宗羲《柳敬亭传》)此例有者无也,表示判断。⑷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少弟也。(2008 全国高考Ⅱ《宋书·王昙首传》)无者有也句,写出王昙首的籍贯,说明他与“太保弘”的关系。㈡“乃、皆、必、亦、即、诚、则、耳”句式我们看到了“乃、皆”等副词,就要考虑到句子的判断性质,翻译的时候加上判断动词“是”。⑴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⑵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㈢“为”“是”句式⑴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⑵ 翩翩两骑来是谁?(白居易《卖炭翁》)㈣“非”“否”“莫”否定判断在辨别判断句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到句中有否定副词,有可能形成否定判断。例如: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李密《陈情表》)此句大意是: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此例使用了否定副词“非”,构成的否定判断句。㈤语意判断句王祎,义乌人。(2010 全国高考Ⅰ《明史·王祎传》)在主语与谓语之间可以加上判断动词“是”表示判断。二、被动句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㈠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⑴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苏洵《六国论》)此句的大意是: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被别人的一贯的暴力所挟制啊!用“为……所……”表示被动。 ⑵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⑶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