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体会四首作品中词人所呈现的内心情感。2、 鉴赏词人表情达意的不同手法及其巧妙之处。说明:《中国诗学史·词学卷》中写到,“北宋文人有着自己特殊的文化性格,简单概括起来,这是一种自律与自放相结合的雅儒风范。宋人缺乏唐人那样一种昂扬活跃的生命动力,长期的书斋生活又培养了他们不同寻常的领悟力与感受力。所以,他们的自放体现为深刻敏锐的人生洞察力,细致精确的审美感悟以及将生活艺术化的美感体验,以致在进行‘非正统’的词的创作时,文人一方面追求雅致清峻的审美风度,另一方面也颇敢于标榜‘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抒其情。归根究底,词毕竟是心灵的解放与寄托,是一块较自由的空间。”因而,在学习这四首作品的时候,我们应将注意力集中在感受词人袒露的真性情以及鉴赏其细腻独到的艺术技巧上。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充分利用课本信息(文本、注释),引导学生发现这四篇作品各自的形意兼备之美。2、 难点:让学生了解这四篇作品所表达的“感伤”主题的源头和价值,并进而初步了解词“缘情”的基本特点。说明:通过对四首作品的一番解读,我们不难发现,“感伤”一词或许可以用来形容它们共同的情感表达。事实上,“在中国文化的传统审美中有一种‘以悲为美’的倾向。诗歌史的支流便是结合这种倾向发展的。其中最早的当属《楚辞》。屈原在荆楚大地上反复吟唱自己的悲哀、愤慨、怀疑、绝望,在关注社会的同时,诗人表现了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及至宋玉,淡化了政治激情,把‘感士不遇’作为表现母题,《悲秋赋》正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例。‘士不遇’更多的关联着诗人对于命运的个人化思考。从屈到宋,愤怒演化为忧伤,抗争代之以悲泣,至此,‘感伤诗歌’正式滥觞。”从东汉无名文人的《古诗十九首》到建安诗人群,从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到晚唐诗人的创作,“感伤诗歌由涓涓山泉汇成汩汩溪流,但诗人们在写作时往往是不自信的,因为‘缘情’之诗违背了‘言志’的诗学规范。到了宋代,词因为被人曰之为‘诗余’、‘小道’,便少了一点约束,多了一份自由。在宋代诗歌表现对象日益琐细平淡的状况下,词在文坛上的崛起有效地弥补了感性的失落。‘感伤’这一母题也找到了自己的最佳归宿。‘词缘情’作为一个传统始终没有被抛弃,即使言志的作品,其中包含的情感因子也占了很大的比重。正是‘词缘情’丰富了文人的精神生活,也平衡着他们的心理失重。在诗日益成为政治的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