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背景资料】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已于 2010 年 11 月 1 日零时开始进行。此次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清十年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人口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大致可分为普查准备、登记和复查、数据处理和公布三个阶段进行。【知识链接】关键词:人口和人口流动简史(仅限高中课本)1.中国古代人口数(秦汉大一统以来):基本上是盛世人口稳定,乱世人口减少,秦朝人口约 3000 万,汉朝鼎盛时约 5000 万。汉朝到明代,中国人口大约在 5,000—6,700 万之间徘徊。清朝雍正、乾隆年间,丁赋(人头税)并入地税,以后滋生人丁不再课税,人口隐瞒少了,人口增加甚快。乾隆 6 年(公元 1741 年)在籍人口总数为 143,411,559 人(《清实录•高宗实录》卷 157),这在中国历史上全国总人口数第一次达到一亿以上。从乾隆 6 年到乾隆 59 年,经历 53 年,人口由 1.43 亿增加到 3.13 亿。道光 14 年(公元 1834 年)人口总数为 401,008,574 人(《清实录•宣宗实录》卷 261),全国人口第一次增加到 4 亿以上。2.中国古代人口迁移(1)影响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概括起来说主要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具体说来有:①受自然灾害、饥饿、疾役、自然环境的影响,这是迁移的基本原因。②生产方式的影响:游牧民族受先进生产方式的吸引而产生民族迁移。③战乱引起:由于黄河中下游长期是政治中心,战乱使中原人口流向相对稳定的南方,少数民族就流向中原地区。④政府政策的指导、政治中心的转移以及统治者为巩固政权,移民支边,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与开发,采取大规模的移民方法。⑤大规模的民族融合促进人口流动(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元等三次大规模民族融合时期都出现了人口大流动现象)。 (2)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史实:① 国内迁移有:一类是由长城以北地区流向中原地区,流动的主体是少数民族,特点是往往伴随着武装斗争进行。例如,东汉末年以后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五胡内迁”;宋辽金元时期,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