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011 高考作文技法:浅说学生作文中的“文化底蕴”自从《赤兔之死》出人意料地得了一个满分之后,追求“文化底蕴”渐成了应试作文的一种时尚追求和装点。为此,一些学生不辞辛苦的摘抄默记古诗、名句,一些老师也殚精竭虑地为学生寻找捷径,指点法门,——好一派附庸风雅的热闹景象!本人是非常喜欢和极力提倡真正的文化底蕴的,可是如果我们冷静下来,去认真审视这些作文和这些“指导”的时候,发现的却是一种徒具“文化”躯壳,无视“底蕴”内涵的尴尬。所谓文化底蕴,顾名思义应该是指古典文化的内涵,不仅包括诗词、名句,名人事迹,更主要的是其中蕴含的文化精髓,即千百年沉淀下来的人类情感、品德、人生观、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等属于“人的本质力量”(蒋孔阳先生语:“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的东西。而现在部分教师和学生却简单地认为,文化底蕴就是引用古诗名句、历史典故装饰语言,强化观点,是古为今用。所以基本不考虑它本质的内涵。写作中,或刻意求新求异,厚今薄古;或以其粗浅解读信口开河,甚至随意翻新改编历史故事,随心所用。总之为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获得高分,使许多文化精品被任意曲解、演变成内里干瘪外表华美的躯壳,成了谋取功利的敲门砖。一、记古诗名句,不读其人;用名言名文,随意驱遣。日趋物质化的现代社会,正强烈的逼仄着人们的心灵空间,使人日益虚华浮躁和急功近利。教育也难免俗,没有人会为了写好一篇应试作文,而像古代书生那样读经诵典、背诗记文,没有这样的时间,也没有这样的心态,惶惶中只是背记一点老师圈定的、或复习资料印好的古诗、名句。就凭这样蜻蜓点水而获得的一点支离破碎的“积累”,遑论什么“文化”?又哪管什么“底蕴”?孟子说:“读其书,颂其诗,而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但现在,连全篇主旨尚不得知,更何谈知人论世!还是请看下面两则满分作文里的文字吧:“我们会铭记,任日月穿梭,我们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忘记时,我们要拿得起,放得下,犹如进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最高境界,超然物外,忘记一切,抛下包袱,轻松上路。”(以上两段均选自陕西高考满分作文《四季,镌刻心灵的石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出自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天宝元年(公元 742 年),四十二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异常兴奋。他满以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