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011 高考作文技法:语言表达之厚重感 2『策略解析』一座古朴简陋的板桥上,栖憩着沉重浓郁的乡愁。作者从郑板桥的名字里洞见了他对那种“对现实的逆反与逃避”,以及“对于田园生活的设想与神往”;从都市里板桥的消逝联想到“古典和田园的美好事物”的殇逝、游子乡愁的无可寄托。不止如此,作者更认为乡愁是中国文化的根之所在,板桥的“逝去”不由得引起了作者对文化的忧思。形象化的语言里更有着作者深深的感悟和不断生发的哲思,也正是文字背后的思想让文章这般鲜活动人。又如下面两篇高考佳作中的选段:1.2009 年浙江卷佳作《问候故土》,文字中蕴含着对故土的理性思考:故乡是一个人回归自我的地方,一个人只有投入故土的怀抱才能听见自己完整的心跳,那是灵魂的私语与唱和。在这喧闹的花海中,我真想俯身亲吻故乡的那片黄土地。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生活的旅途中走久了,困了、倦了、累了的时候,我们要学会从繁忙中挣脱出来,轻轻地拍自己的心,问一句:“故乡,您还好吗?”学会享受故土的宁静带给人心的归属感。2.2009 年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中的文字,同样彰显着作者理性思维的光芒:很多人说,诗歌死了。那个有井水处皆歌柳词的时代不复存在了,因为我们不再需要用诗词考取功名,拜谒王侯,那曾经是文人们最美丽的素羽,现在却再没有人欣赏。其实,对我来说,死了的只是那迎风而舞的素羽罢了,诗歌仍是我隐形的翅膀,无人在意,无人喝彩,可它依旧带我飞翔,飞向远方。厚重感语言凝练简洁,富含思想内涵,是学生思维成熟的标杆之一。可以这么说,语言没有厚重感,表明作者没有长大。人类应该也必须对生活进行思考,从而概括、抽象、提炼、总结生活规律,这样才能进步和发展,在精神和思想层面体现“万物之长”的风范。语言的厚重感源自于思维的理性化,即哲思化,实现这一目标要具备三个前提:1.多养。培养自已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增强自身的道德修为。王国维说过:“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沈德潜也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2.多读。用别人的思想点燃自己的火把。思维的交锋、碰撞、融会能让人对生活具有敏锐眼光。3.多感。对人生世相要有一颗善感的心,对生活多反思,培养自已的认知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