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与能力: 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如《新青年》的创办、新文化运动的“四提倡,四反对”等;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发展;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过程与方法: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能力 。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和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重点与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产物,新文化运动也是 1915 年中国的必然产物。那么,1915 年的中国到底是怎样呢?讲授新课一、《新青年》的诞生: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1)辛亥革命的影响: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2)启蒙思想的作用: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启迪了中国人民的民智;(3)经济发展的要求: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根本原因)用心 爱心 专心1(4)复古尊孔的逆流: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他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本课引言)尊孔复古实际上是在恢复旧的礼教、道德,这实际上就是复辟帝制的前兆。面对这股反动逆流,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的和封建势力同流合污;有的偃旗息鼓;许多人则感到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但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却力图“根本之救亡”,发动了一次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大张旗鼓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同封建尊孔复古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兴起的标志: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5 年 9 月 15 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从 1916 年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