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 八 月一、作者简介 沃尔柯特,即德勒克·沃尔柯特 (Derek Waleott) 。他有英国、非洲和荷兰血统,会英语、克里奥耳英语和克里奥耳法语 ( 本地土语 ) 以及西班牙语,使用英语写作。他在多种文化交叉错杂的环境下成长,然而他的国家—— 1979 年才获得独立的国家——没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这使沃尔柯特成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精神“分裂”者和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沃尔柯特的诗,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背景上定位的。瑞典文学院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指出,授奖给沃尔柯特是由于他的诗“大量散发光和热,并深具历史眼光,是多元文化作用下的产物”,“沃尔柯特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为他的文化环境定了位,并通过它们向我们每一个人说话”。 沃尔柯特是一个富于爱心的诗人,尽管异化主题和“海难”主题贯串在他的诗中,但他的诗同时又有一种生活的厚实感和韧性的生命力,使人得以“海难余生”。 《黑八月》即是这样一首诗。 在诗风上,沃尔柯特是传统诗与现代诗相结合的诗人,他不随俗,当诗趋于“反诗”而显得艺术性“式微”之际,作为“边缘诗人”的沃尔柯特自行其是,独树一帜地表现出丰富华美的诗风。 沃尔柯特从 18 岁出版第一本诗集起,至今已出版诗集和长诗 15 部,包括《海难余生》 (1965 年)、《海葡萄》(1976 年)、《星苹果王国》(1979 年)、《幸运的旅客》 (1984 年)、《仲夏》(1986 年)、自传性叙事长诗《另一半》(1973 年) 和史诗体叙事长诗《荷马》(1990 年)等。二、基本解读这首诗描写的雨季应该是非常漫长、晦暗的,但是诗人却以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语言来叙说达了诗人对生活、对人生宽厚的接纳,反映出一种生活的厚实感和韧性的生命力。译诗三行为一段,反映一种形式上的对称,造成一种奇特的效果,形式本身就具有一种诗的韵味。 诗歌首先写到了“黑八月”的雨水和“肿胀的天”, “一切东西都进了地狱”,大家都在盼望着太阳。诗人想象太阳的方式是非常奇特的,拟人化的太阳是非常有性格的,她像一个小姑娘,不管“山岭冒烟”还是“河流泛滥”,她都“抱窝不出”、 “躲在房里赏玩古老东西”,这些“古老东西”里竟然还有“我的诗”。面对这样一个迟迟不露面的太阳,诗人没有抱怨,反而说“我爱你”;而且, “慢慢学会”、 “爱这阴暗的日子”。 第六节中,太阳终于出来了,这是诗的高潮所在。诗人用了非常亲切、温馨、华丽的词句如“体谅的眼”、 “繁花的额”、 “雨的珠帘”等,表达出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