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从函数视角研究数列沪教版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课本中第 6 页写道:“从函数的观点看,数列可以看成是以正整数集(或其子集)为定义域的函数。”数列是一个定义在正整数集(或其子集)上的特殊函数。从这个意义上看,它丰富了学生所接触的函数概念的范围,引导学生利用函数去研究数列问题,能使解数列的问题更有新意和综合性,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在解决数列问题时,应充分利用函数的有关知识,以函数的概念、图像、性质为纽带,架起函数与数列之间的桥梁,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有效地解决数列问题。一、 数列通项公式、求和公式与函数关系通过对数列中的通项公式以及前 n 项和公式等这些特殊的函数关系的概念理解与分析,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和 n 的对应关系,从而利用概念,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挖掘出数列通项公式、求和公式与函数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数学整体意识,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学习数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归纳出数列通项公式、求和公式与函数对应关系如下:数列通项公式对应函数等差数列(时为一次函数)等比数列(指数型函数) 数列前 n 项和公式对应函数等差数列(时为二次函数)等比数列(指数型函数) 我们用函数的观点揭开了数列神秘的“面纱”,将数列的通项公式以及前 n 项和看成是关于 n的函数,为我们解决数列有关问题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示。例 1:等差数列中,,则 1分析:因为是等差数列,所以是关于 n 的一次函数,一次函数图像是一条直线,则(n,m),(m,n),(m+n, )三点共线,所以利用每两点形成直线斜率相等,即,得=0(图像如下),这里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一次函数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像,直观、简洁。 例 2:等差数列中,,前 n 项和为,若,n 为何值时最大?分析: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可以看成关于 n 的二次函数 =,是抛物线=上的离散点,根据题意,,则因为欲求最大值,故其对应二次函数图像开口向下,并且对称轴为,即当时,最大。 2例 3: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首项均为 1,且公差不等于 1,公比,则集合{(n,an)|}一定含有元素 分析:等差数列,由于首项为 1,即,所以它的图像是必过(1,1)的一条直线,而等比数列首项为 1,公比为 q,,故,它表示指数函数图像向右平移一个单位得到,必过(1,1),所以此集合中必定含有元素(1,1)。 二、构建函数,揭示数列本质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