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城乡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 章末整合 学案(人教版选修 4) 一、卫星城的形成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市,像卫星一样,故名卫星城。其理论由英国霍华德(E.Howard)的“花(田)园城市”理论发展而来的,并经历了附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等发展阶段。卫星城市同母城间尽管距离远近不同,但在职能上具有明显的从属关系。卫星城市按主导职能分为工业、居住、科研与文教三类;按位置分为里圈及外圈(以到母城市中心耗用 5 小时作为划分里、外圈的标准);按发生过程分为自然发生(即处于特大城市影响范围内的村镇自然变质,导致城镇规模变大,与中心城市联系增多)及人为规划发生;按其与母城的关系分为安全从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通常,与母城相距较近的卫星城市,居住职能强,依附性强;距离较远的,工业职能强 ,独立性强,人口规模也大,有时甚至可达中等城市规模。按霍华德“花(田)园城市”思想,卫星城市距母城不论远近,均应以绿化带包围,与母城在地域上相分隔。但实际上,两者间常因发生膨胀而连成一体(称为“集合城市”)。自 1924 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城市会议上提出建设卫星城市以来,得到各国响应。日本在 1956 年公布“首都圈建设法”,强调在东京 100 千米范围大规模发展卫星城。原苏联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提出要大力发展卫星城镇。当前卫星城的发展趋势是: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与中心城市距离越来越远。这对发展生产协作、提供就业机会、平衡男女劳动力、提高公共设施水平、强化卫星城的独立性有着重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和图,回答问题。材料 上海市城市空间形态发展选择了轴向扩展与多中心发展相结合的模式。上海未来城市空间扩展的伸展轴选定有四条。第一条伸展轴以城区快捷交通线为依托,向闵行区方向发展,主要为生活居住区;第二条伸展轴以沪嘉高速公路为依托,向嘉定区发展,主要为“产、学、科、住”的新城镇;第三条伸展轴是往宝山方向,发展为冶金工业基地,港口装卸和货物中转储存基地;第四条伸展向浦东国际机场方向发展,建设大型居住区。上海还选定了四个地区作为城市发展的分中心:东北的江湾五角场、浦东的花木镇、西南部的徐汇和西部的真如。这些分中心或位于发展轴上,或位于发展轴附近。分中心在分担现有城市中心职能的同时,也起到城市向外辐射和增长点的作用。(1)上海市城市空间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