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12高中历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012高中历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1/6
2012高中历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2/6
2012高中历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3/6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A 重点与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B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法、提问启发法、阅读指导法。C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86 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同志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讲述内容】复习提问: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是什么?A 主要特征:(1)单一的公有制;(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3)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B 弊端(1)片面发展重工业;(2)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损害了农民积极性;(3)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过渡: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说明改革不可避免,第一个站出来担此大任的人是雄心勃勃的赫鲁晓夫。一、赫鲁晓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1)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1913 年~1950 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 12 倍,农业只提高了 40%,1953 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 1913 年,牲畜存栏数与 1913 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 1913 年增加了 20%。合作探究 1:从上面的数据能得出什么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何危害?(1)苏联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农业生产停滞不前。(2)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的弊端日益显露(3)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也影响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2)1953 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稳固领导地位后,开始对“斯大林模式”改革。(3)苏共二十大(1956 “秘密报告”) 2、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导言中的赫鲁晓夫手持玉米的照片,并对玉米运动作了简单介绍,提问:“赫鲁晓夫的改革从哪个领域入手?农业(1)农业改革。农业改革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① 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② 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用心 爱心 专心1③ 扩大规模垦荒、提倡种玉米等(2)工业改革。①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② 部分中央企业...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2012高中历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