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12高中语文 3.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前预习学案 苏教版必修2

2012高中语文 3.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前预习学案 苏教版必修2_第1页
1/3
2012高中语文 3.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前预习学案 苏教版必修2_第2页
2/3
2012高中语文 3.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前预习学案 苏教版必修2_第3页
3/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学习过程】一、预习、复习。1、预习课文 ,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北顾:回头向北望。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二、 作者与写作背景。1.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大理寺评事,由陇西狄道迁济南,故世为济南人。高祖辛师古,曾任儒林郎。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 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 齐名,号称“苏辛 ”,与李清照 (字易安)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 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在词人中,辛弃疾算是个英雄。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 年),辛弃疾 64 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2012高中语文 3.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前预习学案 苏教版必修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章天下+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各种文档应有尽有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