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琵琶行 教案第二课时(07 版鲁人必修二)教学要点:重点鉴赏课文第二节。教学设想:《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千古名篇。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语言品味音乐美。最后对比阅读及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分别是:数学,文学,音符。”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那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琵琶行》中是如何描写音乐的。二、学生聆听琵琶曲(古典名曲之一〈〈十面埋伏〉〉,感受琵琶演奏的抑扬顿挫,转折起伏。根据学生发言总结 序曲——急切愉悦——滞涩悲哀——雄壮激越——戛然而止三、 重点鉴赏课文第二段“音乐描写”1.学生朗读,体味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过程和情感的变化。2.分组讨论:本段音乐描写的艺术特色。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明确:描写特色: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分析鉴赏诗文的技巧:咀嚼语言,分析手法 整体感知,品味感情 3. 对比欣赏: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注]① 颖师:西域僧人,“颖”是其名,“师”对僧人的尊称。②昵昵:亲昵的样子。③蛴攀:登攀。④丝篁:丝竹等弦乐器,这里借指音乐。⑤滂滂:流淌的样子。⑥诚能:确实擅长(弹琴)。⑦冰炭:比喻心中忽冷忽热,忽忧忽喜。[阅读提示]《听颖师弹琴》一诗在音乐的描写上也十分地成功,试与《琵琶行》作一比较分析。[参考解说]相同:1.两诗均运用了“以形喻声法”。在描摹琴声的时候都能以形喻声,赋形于声,特别是比喻句的反复运用,形象地描绘出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琴声巧妙地转换成有形的立体的视觉形象,使人产生如临其境之感。2. 都运用了“以情传声法”,将自己的倾听的感受写进去,并传达给读者,从而产生感情的共鸣。3. 都运用了“正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法”,均以正面描写为主,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