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积累:常见实词、虚词及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传主的事迹与精神风貌; 3.探讨:作者写作的原因。 【教学重点】 1.理解传主的事迹与精神风貌; 2、作者写作的原因。 【教学设想】 本文是拓展阅读篇目,所以安排教学时数为一课时,在学生导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品味传记文章的风味;积累常见实词、虚词及相关文学常识;理解传主的事迹与精神风貌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切身经历(重点放在被贬黄州期间),探讨作者写作的原因最后扣紧高考考点,辅以相关练习题,加深理解。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回顾: 【苏轼】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天性豪迈旷达,仕途曲折。诗、文、词、书画皆卓然为一代大家。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三、参照注释,自读文章: 四、整体朗读,字词正音: 闾(lǘ)里 折(zh)节 岐(q)亭 陈慥(co) 矍(ju)然 勋(xūn)阀 阳狂垢(gu)污 傥(tǎng) 五、疑难共析 (1)阅读过程中字、词、句的理解上有没有碰到什么困难?请同学们提出来一起解决。 (2)重点字词点拨。 六、问题探究: 1、方山子何许人也?找出文中的信息句,并填写下表: 方山子档案 原名 陈慥 字 季常 号的来历 其所著帽,方屋而高,似“古方山冠” 家庭 情况 环堵萧然,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世有勋阀,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 生平 简历 少时 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 折节读书,然终不遇。 晚年 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爱好 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2、鉴赏提示说: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苏轼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异”在何处? 明确: (1)与常人不同 的生活道路: 少时--血气方刚 一身侠气 稍 壮--折节读书 有志用世 晚--终不 遇 遁于光、黄间 (2)生活态度的独特: 庵居蔬食, 弃车马、毁冠服, 徒步往来, 所著帽, 方屋而 高 (3)待人接物的态度: 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4)大气洒脱的行为作风: 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世有勋阀,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皆弃不取,独来穷山 。 3、“前侠后隐”可以概括方山子的行迹,那么“侠”生动地体现在哪个情节?如此豪侠之人,为何要隐? 明确:① “侠” 体现在——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