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热点:“最美乞丐”的善意回馈与互惠规范 【背景链接】 连日来,山东青岛气温降至零下 7℃,来自临沂的周元武老人一边在寒风中乞讨,一边拿起一个失物招领牌向过路人展示。原来,老人在黄岛区打工的儿子捡到一位市民的身份证和银行卡,老人怕失主 着急,当天就制作了一个失物招领牌,在乞讨时向过路人展示,希望能尽快找到失主。(12 月 12日《新京报》) 【标准表述】 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名言也好,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罢都鲜明地揭示了生存状态与道德行为之间的 关联。然而,“最美乞丐” 却突破了这一论断,置身“物质洼地”、以流浪乞讨为生的乞丐,却父子接力,共同建构了一个拾金不昧的“道德高地”。 粗糙的皮肤 ,花白的胡须,破旧的衣服,和其他乞讨者相比,周元武老人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不过,在凛冽寒风中托举的失物招 领牌,又在向过往的行人无声地诉说着这个老人的特殊。在这个寒冷的冬天,这个平常经 常被忽视乃至被歧视的老人,却超越了人们的角色期待,让人感动的同时,也同样引发了我们关于拾金不昧的社会反思。 拾金不昧作为一种典型的利他行为,有着怎样的心理动机和运作逻辑?在传统 的乡土熟人社会 ,不论是“来而不往非礼也”,还是“受恩思报,不忘所以”,抑或 是“吃水不忘挖井人”,都生动地说 明了“施报观”是人们日常行为的一条重要准则。施予者的“不求回报”与受助者的“知恩必报”保 证了双方按照互惠规范进行良性 互动,从而避免了言“利”的庸俗与乏味。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浪潮,社会流动空前加大,人们经常出入于陌生人环境之中,施报法则也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拾到他人财物不主动归还甚至“拾金求报”的现象 频频进入公众视线。在此背景下,如何坚守互惠规范,提升人们利他行为的期望,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道考题,它考验着我们对正义的看法和道德的底线。 《淮南子》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接 受了被救者一条牛的答谢。孔子说:“从今以后鲁国人一定喜欢救人于危难”。孔 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赣给一个 奴隶赎身后却拒绝政府提供的补贴。孔子说:“鲁国今后没有人愿意去给奴隶赎身了”。由此观之,及时的选择性激励,能够提升人们利他行为的积极性。 因此,面对“最美乞丐”,我们不应该聚焦于 “乞丐”的身份标签和“最美”的道德审视,而应该考虑如何呵护普通人行善的意愿。不论是政府层面的肯定与表彰,还是受助者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