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次生丑闻”问题? 时事评论背景: 当下热点事件中有一种舆论现象值得关注,就是一个地方曝出某个大丑闻后,这个地方常会连续性地曝出多起丑闻,可以称之为“次生丑闻”。比如,某地因一起街头激烈冲突酿成血案,引发举国媒体关注后,也将当地混乱的官场生态暴露于阳光下,媒体跑到其政府官网上找信息时偶然发现,当地政府领导在编制上严重超标。血案与“编制超标”本不相关,但血案让当地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编制严重超标”的丑闻也被顺带挖了出来,这就叫“次生丑闻”。地震灾难之后会有泥石流之类的“次生灾害”,地方丑闻之后,举国媒体云集关注接力“扒粪”,官场生态被置于舆论监督的放大镜下,很多平常被掩盖和忽略的问题都被“扒”出来,形成一波又一波躺着中枪的“次生丑闻”。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次生丑闻”问题? 问题早该被曝光和揭露,可因为监督机制的问题而被遮掩,成为监督缺失下“沉没的问题”,曝出来对公众当然是好事。虽然具有偶然性和意外性,却也是一种舆论监督的突破途径。“次生丑闻”主要有四种暴露的方式。 第一种是舆论监督“报复性”的曝光。网友不满某个官员或某个部门的所作所为,但在既有体制下又拿那个部门或官员没有办法,便会采取“报复性人肉”的方式去找官员的贪腐问题。比如看这个部门有没有超标,那个官员戴的什么手表。很多地方政府和官员很不争气,根本“经不起监督”。杨达才一被人肉,就查出了经济问题;周久耕一被搜索,就搜出了一堆见不得阳光的破事,从“九五至尊”查出了很多“次生丑闻”。 第二种是媒体监督“顺带性”的曝光。某地发生一起大的丑闻后,比如城管打死人,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往往会引起举国媒体的集中。一些地方非常封闭,平常基本就是县太爷的“土围子”,缺乏监督阳光的照射,累积了很多社会问题,当然经受不住举国媒体的舆论监督,那些问题都会被顺带着挖了出来。记者到这个地方采访,自然也会“捎带”回很多新闻。 第三种是地方政府错误的危机公关中引发的连锁丑闻,形成舆论次生灾难。发生丑闻后,地方总想迅速息事宁人和“控负”灭火,但常常是欲速而不达,一蠢再蠢地制造了新的丑闻。典型如当年故宫失窃案,由于故宫方面应对不当,竟由“失窃门”引出了“错字门”、“会所门”、“瞒报门”等十重门。前段时间延安城管踩人事件,当地昏招频出,也形成了“临时工”、“城管大楼”、“伪造道歉”等多重门,出现一连串次生丑闻。 第四种是顺藤摸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