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一、氧化还原反应1.概念间的联系“”升失氧、降得还;剂性一致、其他相反“”解释:①升失氧、降得还即:反应中化合价升高的物质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反应中化合价降低的物质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②“”剂性一致即: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还原剂具有还原性。③“”其他相反即:氧化剂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产物;还原剂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2.氧化、还原性强弱判断(1)依据氧化还原方程式来判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2)根据元素周期表判断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右到左,元素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还原性逐渐增强,对应的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减弱。(3)根据金属活动顺序判断二、阿伏加德罗常数1.注意标准状况下物质的聚集状态如在标准状况下H2O为液态,SO3为固态,碳原子数大于4的烃类为液态或固态等。2.注意给出气体体积是否在标准状况下如11.2LH2的分子数未必是0.5NA。3.注意物质的组成如Ne、O3、C2H4和等物质分子中的原子个数;Na2O2中阴、阳离子个数比等。4.注意弱电解质的电离及某些离子的水解如1molCH3COOH溶于水时,溶液中CH3COO-的物质的量小于1mol;1molFeCl3溶于水时,由于Fe3+的水解,溶液中Fe3+的物质的量小于1mol。5.注意特殊物质的摩尔质量或分子中的中子数目如D2O、T2O、18O2等。6.注意化学反应中转移电子数的计算如Na2O2与H2O的反应,Cl2与碱溶液的反应,Cu或Fe分别与S、Cl2的反应,CuSO4、AgNO3、NaCl等溶液的电解。7.注意常见的可逆反应如N2+3H22NH3,1molN2与3molH2反应实际生产中得不到2molNH3,因反应是可逆反应。8.注意分散系的变化导致微粒数目的变化如FeCl3溶液转化为Fe(OH)3胶体,因为胶体微粒是分子的集合体,所以胶粒的数目小于原溶液中Fe3+的数目。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正误判断1.书写离子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1)只有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进行的离子反应才可以用离子方程式表示。(2)只有强酸、强碱和易溶于水的盐,才能拆写成离子形式,其他物质(难溶物质、难电离物质、易挥发物质、单质、氧化物等)均保留化学式。(3)多元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在离子方程式中不能拆开写。如HCO、HS-、HSO、H2PO等不能拆写,但HSO在水溶液中应拆成H+和SO。(4)微溶物作为反应物,若是澄清溶液写成离子,若是悬浊液写化学式。微溶物作为生成物时,一般写化学式,标沉淀号。常见的微溶物是Ca(OH)2、CaSO4、Ag2SO4、MgCO3等。2.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常见的错误是:①产物的价态错;②漏掉部分产物;③反应产物与反应物的相对用量不对应。(2)化学式与离子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3)是否遵循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规律。常见的错误是等号两边电荷不守恒。(4)反应条件、可逆号与等号等是否正确。四、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1.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的注意事项(1)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s、l、g或aq);(2)注明ΔH的符号、数值和单位,放热为负值,吸热为正值,单位一般为kJ·mol-1;(3)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因此它可用整数表示,也可用分数表示。2.盖斯定律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的反应热(或焓变)是相同的。根据盖斯定律,可运用将已知反应相加或相减的方法计算与之相关的未知反应的反应热(或焓变)。五、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1.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或最高价阳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增大而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如Na>Mg>Al>Si;Na+>Mg2+>Al3+。(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增大而逐渐增大。如Li<Na<K,Li+<Na+<K+。(3)电子层结构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包括阴、阳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如O2->F->Na+>Mg2+>Al3+(上一周期元素形成的阴离子与下一周期元素形成的阳离子有此规律)。(4)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粒子半径大小为:阳离子<中性原子<阴离子;价态越高的粒子半径越小,如Fe3+<Fe2+<Fe,H+<H<H-。(5)电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