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学案(教师版)【2013 考纲解读】 (2)高考注重从以下角度命题:一是再现新中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历程有关史实的背景、特点及影响;二是中国经济体制从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然性及特点。 (3)命题可能从我国现阶段的“三农”问题、城市化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角度进行命题考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和影响。【知识网络构建】 【重点知识整合】 (2)探索中出现失误:① 1958 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但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不实事求是。②总路线提出以后,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同时,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于 1958 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1959—1961 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③“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十 年“文革”浩劫,使党、国家、人民遭受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经验教训: ①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④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⑤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 ⑥还须发扬民主,加强党建,反对个人崇拜和专断。【知识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以下转变: ① 经济体制上,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从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 ② 对外关系上,从封闭保守转向对外开放,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从“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③ 政治上,从维护僵化体制转向全面改革;从教条主义到实事求是,从个人崇拜转向民主政治建设,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