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高考语文经典阅读:“所是”比“所有”更重要 人生,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虽然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其为社会所创造的一切却是永恒的。在创造中,人们总是希望成为物质丰富的“我”,这种“所有”心理可以理解。但更应保持一股积极进取的青春活力,在对社会的贡献 中,成为人格完美的“我”,这种“所是”目标值得追求。人生的价值,是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有机统一。一个人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如果仅 仅停留在个人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这种“所有”式的人生价值还不完善。追求真、善、美的高尚品格,掌握服务社会的知识 和才能,这种“所是”式的人生价值必不可少。一个人只有置身于社会与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中,才会迸发出灿烂的生命之光,才会获得最大的人生价值。 “所是”与“所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人的“所是”,是一种内在的素质修炼,呈现一种自然的存在状态,由不断的成长而达到丰足自在,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与生命的乐趣;人的“所有”,是一种外在的财富欲望,它往往用金钱来衡量生活的质量,有时超出生存的基本需求,不遗余力地谋取可有可无的东西,结果心纡结而不解,神惶恐而不安。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认为,君子所得于自然的仁义本性,即使行政于天下,却不能增加分毫;即使穷困于家中,也不会减少分厘。在人生中,作为“我是什么”的“所是”,比“我有什么”的“所有”要重要得多,也更为本质得多。一个人的品德与才能等等“所是” ,是任何力量也剥夺不了的一种真实的拥有;而一个人的财富与权力等等“所有”,却 是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的一种暂时的占有。因此,人的一生,还是应该通达,把“所是”看得重一些,把“所有”看得轻一些,物质上如果保持恬淡,精神上就能有更大的空间去丰富自己。 《荀子·修身》中说:“志意修,则骄富贵 ;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一个人真正的完美,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是什么。品格比财富更重要,如果一个人丢失了自己的灵魂,那么即 便他得到了整个世界,对他又有什么意义呢?事实上,只有真实的自我,才能让人真正地容光焕发。当一个人只为内在的自己而活着,“于世少所求,俯仰有余快”时,这种“所是”是难能可贵的。 富兰克林和爱因斯坦,两人都是关注“所是”,淡泊“所有”的科学家。富兰克林在电学、物理学、植物学、数学、化学等方面,曾有许多贡献,并且是美国独立运动的坚强战士,参加过美国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的起草工作。可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