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本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力图在教学中营造活跃、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创设更多的机会,也为教学活动中的“生成”搭建舞台。其设计特色有二其一,密切联系和关注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火车提速);其二,创造性地利用现代化仪器和设备进行实验为教学服务,突破教学难点。【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牛顿第二定律 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向心力,明确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的关系,然后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布列方程。本课内容是圆周运动有关知识的综合应用,是牛顿第二定律的重要应用之一,学习它有助于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也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这节内容安排 2 课时,这是第 1 课时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描述圆周运动的运动学量(如线速度、角速度、向心加速度等)和向心力;并已知道对于一般的曲线运动, 尽管这时曲线各个地方的弯曲程度不一样,但在研究时只要取足够短的一小段,就可以采用圆周运动的分析方法进行处理;但学生对向心力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存在一些错误的前概念,例如部分学生错误地理解为因为圆周运动而产生了向心力。 处于高一阶段的学生,其思维习惯中形象思维占的比例还比较大,逻辑思维的能力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和提高;对于物理学科特定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方法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不是非常的熟练,有待进一步地培养。【教学目标】(1)巩固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知识;(2)会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3)会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生活中较简单的圆周运动问题。【教学重点】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教学难点】A.分析具体问题中向心力的来源;B.理解超重和失重。【课前准备】电子秤;自制轨道;小球;纸箱;数码相机;三角架;电脑多媒体。【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师:生活中圆周运动的例子很多,你能列举一些吗?生: ……师: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是多种多样的,大家都知道圆周运动需要向心力,你能谈谈对向心力的认识吗?生 1:向心力总是指向圆心的;生 2:向心力是按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力,并且是由其他力来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