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普勒行星运动规律在科学发展史上,人们很早就开始探讨行星的运动问题,形成了许多种学说,其中主要的是地球中心说(简称地心说)和太阳中心说( 简称日心说).并在日心说的基础上,开普勒终于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一、行星运动学说的建立与发展1.地心说的初步形成在人们探讨地球、太阳及行星的运动问题上,古希腊的伟大学者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学说.他主张地球是球形的,因为球形是最完美的图形,是唯一能在自身所占据的空间范围内作任何方向的旋转的图形.亚里士多德并进一步列举月食的成因,向北向南微小的迁移所看到的天空等事实来证明地球的球形.亚里士多德还运用他的运动学理论来论证地球的形状只能是球形.并估计了地球的大小.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宇宙中心.他解释说,既然地球上所有的重物都要落向地心,那么地球所在的位置必定是宇宙的中心,否则地球就要向宇宙的中心运动了,地球上的各种物体将如何运动也就很难想象了.他认为天体的自然运动是圆周运动.因为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所以地球必然是静止不动的.为了解释天体的运动,亚里士多德以地球为中心,把宇宙分为九个等距的层次,分别有月亮、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土星和恒天星,第九层是一个原动天,它是第一推动力.从这里可看出,亚里士多德所追求的是一种完美、和谐的理论.因为在他看来,宇宙应当是完美和谐的.他从美的观点出发建立一个宇宙体系,然后再尽量用逻辑来证明.2.日心说的萌芽亚里山大里亚时期的天文学家阿利斯塔克(前 310—前 230 年)被恩格斯称为“古代的哥白尼”.他认为恒星和太阳在空间并不变动其位置;地球以太阳为中心沿着它的周围旋转.他推算出太阳的体积大约 是地球体积的 250—370 倍,他认为,太阳既然是宇宙中最大的一个天体,那么宇宙的中心只能是太阳,这是提出太阳中心说的根据.但遗憾的是,他的日心说思想没有得到进一步的继承与发展.日心说在阿利斯塔克那里,只能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智慧的火花,这颗萌芽却未能长成一棵参天的大树.历史上除亚里士多德,阿利斯塔克外,还有许多学者,提出过相似的各种各样的学说,日地关系的各种可能都有人试探过、讨论过,但各种学说在争论中都未能占优势.3.地心说的建立与发展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玫一方面继 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另一方面把它加以发展和完善.他也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央,所有的重物都朝着它运动.他吸收了当时的一些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