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课 苏联的农业化与集体化 学案(总第 37 课时)【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学生了解并掌握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经过和得失,农业集体化的特点、经过和得失,30 年代肃反运动的经过和结果。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讲述法为主,辅以思考讨论、启发式教学等,培养学生用辨证的眼光来评价苏联的两化得失,以及合理定位斯大林的功绩。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得失,从而吸取经验教训,比如改革要尊重实际,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民利益,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等。【学习重难点】重点:社会主义工业化。难点:辩证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利弊【学习要点】一、社会主义工业化★:1、目的:2、措施:3、特点:探究 1: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为何会优先发展重工业?4、影响:探究:如何辩证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利弊?二、农业集体化◆:1、目的:①斯大林担心俄国落后的小农经济会阻碍工业化的进程;② 通过农业集体化运动为工业化发展提供资金2、特点:将分散的小农经济转化为国有经济,实行机械化集约耕种3、影响:(积极)迅速改变了农村的所有制形态,支持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 (消极)片面追求速度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损害了农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三、肃反运动与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斯大林模式的最后一站【学后反思】第 16 课 苏联的农业化与集体化 练习(总第 38 课时)1.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高考资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高考资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高考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 20 世纪 30 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3、分析考证: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危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社会矛盾尖锐,而在苏联却呈现出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城市,矿山工厂迅速崛起。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迅速提高。俄罗斯在 1921 年,还处在战争造成的巨大破坏,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