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复习提纲)一、第一阶段(五六十年代):文化繁荣阶段——“双百”方针1.背景:⑴新中国成立,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⑵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经济建设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2.提出:1956 年 4 月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3.含义: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4.意义:它为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5.成果:⑴文 学:《红 岩 》、《红 日 》、《红 旗 谱 》。(文学,举三例)⑵ 电影戏剧:《上甘 岭》、《李双双》、《五朵金花》。(电影,举三例)《龙须沟》、《茶 馆 》、《蔡 文 姬 》。(戏剧,举三例)⑶ 舞 台 剧: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歌剧《洪湖赤卫队》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艺术精品。二、第二阶段(十年动乱):文化凋零阶段——文化专制政策1.“十年动乱”从文化领域开始⑴ 导火线:《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⑵ 斗 争:二月提纲与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① 二 月 提 纲:彭真《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试图约束“左”的倾向。②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江青出台会议《纪要》,是文学艺术遭摧残的开始。2.动乱中“文化的凋零”⑴ 原因:①红卫兵破“四旧”。(即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② 林彪江青污蔑文艺界被“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政,迫害文艺工作者。⑵ 表现:①破“四旧”,文化典籍付之一炬;② 许多文艺人士、知识分子、民主人士遭批斗,下放甚至迫害致死;③ 优秀文艺作品被贴上“封、资、修”而遭封杀;④“样板戏”一枝独秀,“八亿人口八个戏”是当时文艺状况的写照;三、第三阶段(1978 年后):再现繁荣阶段——“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1.含义: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2.背景: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⑵1979 年第四次文代会,邓小平提出“二为”方向,恢复“双百”方针。3.成就:⑴ 文学艺术再现勃勃生机:“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电影、戏曲艺术政府奖。⑵ 体育事业取得喜人成就:①1979 年中国重返奥委会。②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女排赢得“五连冠”。③ 第 23 届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获得第一枚奥运金牌。④ 巴塞罗那和亚特兰大两届奥运会上,中国均夺得 16 枚金牌,居金牌榜第四位。⑤2000 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名列金牌榜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