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苯胺事故反思

苯胺事故反思_第1页
1/4
苯胺事故反思_第2页
2/4
苯胺事故反思_第3页
3/4
苯胺事故反思苯胺事故反思一是事故发生 5 日后长治市政府才上报山西省政府,山西省政府才上报国务院,同时才向冀豫两省通报;二是信息披露后,全国舆论关注,然而从 1 月 5 日到 8 日中午,山西有关部门只草草地开了三场媒体通气会,其中空话、套话居多,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声音,最终质疑声音四起。 1 月 6 日晚 8 时,山西省有关方面才召开第一次媒体通气会,当时舆论对“迟报”质疑高涨,会上只简单介绍了长治市政府及肇事企业 1 月 5 日里实行的措施,就草草结束。1 月 7 日凌晨1 时,第二次媒体通气会召开,新闻发言人不仅迟到 1 小时,还在宣读了几组监测数据后就匆匆离去,甚至都没有对这几组数据进行解读,在场记者几乎无人能听懂,全场哗然;直到 1 月 7 日上午第三场媒体通气会,长治市张保才在会上承认“未及时上报”,并作出道歉。此后,官方再无只言片语。 由于权威信息退出舆论场,1 月 7 日下午开始各路媒体深化浊漳河两岸的农村、水库、排污渠等相关地点采访。1 月 8 日,网络上关于“长治苯胺泄漏”的负面消息广泛传播。比如,“浊漳河中出现大量死鱼,村民曾经食用”,“羊饮用河水后流产”,“山西省花 8.5亿元建设的在线监控系统失灵”等,在新闻网站、微博等“放大效应”的作用下,有关方面再次陷入被动。 南京大学网络传播讨论所所长杜骏飞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2024 年非典事件,促成了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也提高了中国民众对于突发事件信息公开、透明的要求。此次苯胺泄漏事故披露晚了 5天,是违反信息公开条例的行为,对社会和公众造成了利益侵害。 杜骏飞表示,近期瞒报、迟报等一系列事件连续发生,说明地方政府还在新旧观念边界徘徊不前,法制不够严谨,官员素养还不够高,舆论监督还不够严密,“这一公共危机事件,外在是信息公开问题,内在是执政能力问题,本质上是治理理念问题。” 针对目前山西省有关方面的被动处境,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邵志择分析说,山西省及长治市一些官员明显对媒体传播规律缺乏充分认识,没有充分意识到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信息披露“越早、越快、越坦诚,越能赢得媒体舆论谅解”的规律,而是依照传统思维,“捂盖子”或奉行“鸵鸟政策”,到最后往往都是一错再错、漏洞百出,引发舆论新一轮批判质疑。 长治市一些干部群众认为,山西及长治目前的舆论困境,是由于政府的.权威信息披露太少,有关部门不提供材料,舆论形成难免道听途说,或...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苯胺事故反思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