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教学目标:明确等差中项的概念,进一步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推导公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性质的理解与应用.教学难点:灵活应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及性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教学过程:Ⅰ.复习回顾等差数列定义:an-an-1=d(n≥2),等差数列通项公式:an=a1+(n-1)d(n≥1),推导公式:an=am+(n-m)dⅡ.讲授新课首先,请同学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问题 1:如果在 a 与 b 中间插入一个数 A,使 a、A、b 成等差数列,那么 A 应满足什么条件?由等差数列定义及 a、A、b 成等差数列可得:A-a=b-A,即:a=.反之,若 A=,则 2A=a+b,A-a=b-A,即 a、A、b 成等差数列.总之,A=a,A,b 成等差数列.如果 a、A、b 成等差数列,那么 a 叫做 a 与 b 的等差中项.不难发现,在一个等差数列中,从第 2 项起,每一项(有穷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如数列:1,3,5,7,9,11,13,……中,3 是 1 和 5 的等差中项,5 是 3 和 7 的等差中项,7 是 5和 9 的等差中项等等.进一步思考,同学们是否还发现什么规律呢?比如 5 不仅是 3 和 7 的等差中项,同时它也是 1 和 9 的等差中项,即不仅满足 5=,同时还满足 5=.再如 7 不仅是 5 和 9 的等差中项,同时它也是 3 和 11 的等差中项,还是 1 和 13 的等差中项,即:7===.看来,a2+a4=a1+a5=2a3,a4+a6=a3+a7=2a5依此类推,可得在一等差数列中,若 m+n=p+q,则 am+an=ap+aq.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际问题.[例 1]梯子的最高一级宽 33 cm,最低一级宽 110 cm,中间还有 10 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计算中间各级的宽度.分析:首先要数学建模,即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求其解,最后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将其还原为实际问题的解.解:用{an}表示梯子自上而下各级宽度所成的等差数列,由已知条件,有 a1=33,a12=110,n=12.由通项公式,得 a12=a1+(12-1)d,即:110=33+11d,解得:d=7.因此,a2=33+7=40,a3=40+7=47,a4=54,a5=61,a6=68,a7=75,a8=82,a9=89,a10=96,a11=103.答案:梯子中间各级的宽度从上到下依次是 40 cm,47 cm,54 cm,61 cm,68 cm,75 cm,82 cm,89 cm,96 cm,103 cm.评述:要注意将模型的解还原为实际问题的解.[例 2]已知数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