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四节群落的演替课外阅读1.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进展情况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1952~1990 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 3.58×107 hm2,其中 80%是 1970 年以前开垦的。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 2003 年 1 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退耕还林。1999 年开始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试点,2002 年全面实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 3.18×106 hm2,荒山造林 3.25×106 hm2,中央累计投入达 232 亿元。规划在 2010年前退耕还林 1.47×107 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1.73×107 hm2。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加林草覆盖率 5 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控制面积 8.67×107 hm2,防风固沙控制面积 1.03×108 hm2。这是 50 多年来我国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大、农民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退田还湖。1998 年以来,为治理长江水患,国家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方针。5 年来的“退田还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面积由 3 950 km2“长”到了5 100 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增长了 35%,恢复到 60 年前的 4 350 km2。两大湖区为此搬迁的移民相当于三峡移民的 1.4 倍。两大湖泊的扩容,改善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目前,长江干流水面恢复了 1 400 多 km2,增加蓄洪容积 1.3×1010 m3。这是历史上自唐宋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退牧还草。从 2003 年起,用 5 年时间,在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东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 6.67×107 hm2,约占西部地区严重退化草原的 40%。“退牧还草”将采取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 3 种形式进行,实行草场围栏封育,适当建设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饲圈养。力争 5 年内,使工程区内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复,天然草场得到休养生息,变过牧超载为以草定畜,达到草畜平衡,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建立起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草原生态系统。2.外来物种对生物群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