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三维设计】(山东专用)2015高考地理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

【三维设计】(山东专用)2015高考地理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_第1页
1/33
【三维设计】(山东专用)2015高考地理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_第2页
2/33
【三维设计】(山东专用)2015高考地理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_第3页
3/33
第一讲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考纲要求]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全球气候变暖1.表现过去的 100 多年中气温明显上升,到目前已升高了 0.3~0.6℃。2.主要原因(1)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2)毁林。3.影响(1)直接后果: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2)二、臭氧层的破坏1.臭氧层作用可以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减少,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2.现状全球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最明显。3.原因氟氯烃化合物的大量使用。4.影响(1)危害人体健康。(2)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三、大气污染与酸雨1.大气污染(1)污染源:燃煤产生的废气和汽车尾气。(2)污染物2.酸雨(1)定义:pH 值小于 5.6 的降水。(2)成因:工业排放的含硫污染物与水汽结合形成的亚硫酸和硫酸。(3)危害(4)分布:世界三大酸雨分布区为欧洲、北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5)为什么我国南方地区酸雨严重?提示: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土壤呈酸性,有色冶金工业发达,酸性气体排放量大等。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地区差异人地关系模式图1.环境问题的产生(1)环境污染指由于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增加,破坏了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原有的物质成分和结构,导致环境各要素及整个环境系统的自净能力降低或丧失,并发生严重的质量退化,从而使其中的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2)生态破坏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系统某一组成部分的功能遭到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的影响 ,导致系统本身按正常规律运动的能力(自我平衡能力)降低,异常变化增多,整个环境系统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不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甚至生存的趋势。(3)资源枯竭侧重于资源本身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生态破坏侧重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过程中导致的生态失衡现象,即环境反作用于人类的表现。资源枯竭可导致生态破坏,同时,生态破坏也会引起资源枯竭。2.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1)区域性:① 城市地区与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地区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的过度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资源枯竭、物种减少利用资源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②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三维设计】(山东专用)2015高考地理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