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线性思维训练三(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反侵略—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1.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居住北京20 余年(1897~1920),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中,他不可能留下的是 ( )A.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照片C.孙中山宣誓就职的照片 D.与义和团冲突的日记2.近代一位诗人曾感言:“和议知非策,瀛东弃可伤,坠天忧不细,筹海患难防。”又言:“初传烽火照辽阳,忽见干戈满故乡。”使这位诗人感到愤闷的历史事件是 ( )A.火烧圆明园 B.清政府割让台湾C.八国联军侵华 D.国民党败退台湾3.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歌曲反映的史实是 ( )A.东北地区军民的抗战 B.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C.敌后战场的军民抗战 D.正面战场的全面抗战4. 1945 年 8 月 10 日,艾青在其诗作《人民的狂欢节》中欢呼:“这是伟大的狂欢节!胜利的狂欢节!解放的狂欢节!”人民欢欣鼓舞主要是因为 ( )A.反帝斗争首次取得完全胜利B.近代屈辱和分裂的历史宣告结束C.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D.中华民族实现真正的独立和解放5.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所说:“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此评价最适用于 ( )A.义和团运动 B.维新变法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6.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 )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C.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D.民主科学的倡导者7.下图是 1942 年 7 月 7 日美国邮政总署发行的一枚邮票。对这枚邮票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见证了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B.孙中山和林肯作为中美两国“国父”深受人民爱戴C.是为了宣扬美、中两国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D.体现了美国“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8.1919 年 5 月 5 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