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教育心理学是介于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它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它起源于 19 世纪初,是在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趋势的直接推动下发展起来的。较早对教育心理学作出贡献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J. F. Herbart)和俄国心理学家乌申斯基(Уши н с к и й ),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第一个较完整的体系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 L. Thorndi ke)提出的。我国先秦的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如孔丘、荀况等人,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教学相长”、“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化性起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蕴含着心理学思想的教育原则和方法。这些思想不仅为后继思想家、教育家进一步的运用和发展,而且在促使教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上起到了一定的启蒙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教育心理学界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密切联系中国教育实际,广泛开展了有关课题的研究,于 20 世纪60 年代初期,在心理学家潘菽教授主持下,编写了反映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教育心理学》。80 年代后,随着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以至整个现代科学的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领域日益扩大,逐渐积累了大量与教育实践密切相关的新成果和新理论,并涌现出一大批心理学基本功厚实的中青年学者,他们为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作出贡献。本书是吸收了古今中外一些教育家、心理学家的理论、思想和 20 多年来我国教育心理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写成的,也是作者十多年从事高校教育和十多年进行心理学教学活动的经验的总结。本书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即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与方法,以及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况。第二部分讲学习心理,由第二章至第七章组成。分别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变式与迁移,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以及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学习心理始终是教育心理学最关心的问题,有关学习心理的理论的发展一直是众所瞩目的课题。这是涉及到我国一千万中小学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理论和实际应用问题。是把学生的学习看成是死记硬背的强化来完成,还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改进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技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学会思维;是单纯注重智力的培养,还是注重智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非智力的培养,这些在学习心理中都有明确的论述。第三部分讲品德心理,即第八章。介绍了品德形成的理论,论述了品德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