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2.了解几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重点难点:重点在于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难点在于对荆轲性格的把握。学法指导 1、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自主口译2、小组交流,互相解答,教师点拨;导学过程一、自主梳理(一) 《战国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的国别体史书,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二)背景简介:荆轲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 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 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 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 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 年破燕,公元前 222 年灭燕。( 三)课文学习1、自主阅读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淬火( ) 变徵( ) 提( ) 揕搭( )拊( )樊於( )期 夏无且( ) 箕踞( )( )忤逆( )戮没( ) 惛( )偏袒( ) 扼腕( )二、重点领悟,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 故事的开端(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的缘起 燕国危亡之际,太子丹就请荆轲谋策,荆轲想用樊於期的头取悦秦王,以便行刺,太子不忍,引出下文。第二部分 故事的发展(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遂发”)行刺的准备1.荆轲私见樊於期,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2.入秦行刺的第一件准备工作:函封樊於期首级。3.入秦行刺的第二件准备工作,求徐夫人的匕首。4.入秦行刺第三件准备工作,令秦武阳为副。5.荆轲迟发缘由。6.太子丹见荆轲迟迟未发,“疑其改悔”。荆轲怒斥太子丹,告别赴秦。第三部分 故事的高潮(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到“终已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