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地理 第三单元“从圈层结构看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教案 鲁教版必修 1一、教学内容及解析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理环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征,初步认识到各圈层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的,本节内容进一步从圈层间相互作用的角度来探讨地理环境的形成机理和分异规律,是对前面自然地理知识的继承、总结和归纳(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地理环境不同的结构和特征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环境结构和特征的具体体现。本节讲述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理环境存在空间上的差异;二是空间差异上存在规律性。所谓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本教材把这种规律描述为:“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解析:“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一个基本的规律。每一个学习过地理 的人都会对这个规律具有深刻的印象,所以要激发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与探究的心理状态。在本课中,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条件,启迪学生去思考问题,从而有所得。地域分异的规律虽然很重要,但对于规律的理解和掌握需要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所以,我倡导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通过案例解读、自身的体验去感知规律的存在,而不是概念和定义的诠释与灌输。二、教学目标及解析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 运用地图和地理事实(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知识目标)2、 通过景观图片和地理分布图等(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读图分析的方法,培养观察比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技能目标)3、 感受自然环境的和谐美,激发探究地理要素内在规律的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教学问题及诊断分析本节涉及到地理标准的要求:能够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域规律从知识上: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主要表现在自然带的差异性上,自然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植被和土壤的差异,根本原因是不同地域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从而产生了气候的差异。前一单元单元活动“分析判断气候类型”为这节课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学生在知识的欠缺应该在自然景观即自然带的感性认识上。从方法上:我们推导分析过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从...